软件定制 深圳软件公司 研发产品: ERP系统,OA系统,CRM系统,进销存,外贸进销存销售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

加多少功能,微信也不会是垃圾产品--张小龙微信独白

News

刚满“周岁”的视频号、上线2周年的微信支付分、迈入第四年的微信小程序,以及与微信互通进一步升级的企业微信,这些年来,肉眼可见,微信家族日益壮大。

当微信这个APP越来越多地占据每个人的手机内存之时,我们依稀可以判断出来,微信的野心已经远远不止于社交。

早在2018年,张小龙就曾经说过要探索线下生活,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这些探索。通过微信公开课,大家意识到,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巨无霸,它不止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还潜入在人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我们不禁试问,当微信成为人们生活里的基础设施之后,未来微信将会如何掌舵这艘承载十几亿人的大船?

1月19日晚,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给出了他的思考。

他说“微信如今真的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并且希望微信是一个”加多少功能,还不会是一个垃圾产品”的产品

1、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断视频1亿条;

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还有很多,包括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索等,就不一一说了。如微信支付,它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常用品。而微信,也真的成为了“一个生活方式”。

二、视频表达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表达的主体

张小龙表示2017年就曾经想做一个和朋友圈对称的只能发照片和视频的东西,而随着时间推移,视频表达变成了普通人的表达。

近5年来,微信群里发出的视频增长了33倍,朋友圈发出的视频增长了10倍。视频表达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表达的主体。

三、视频是其次,号才是重要的

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创作的平台。视频号遇到的问题是关于ID的问题,关于身份的问题。

微信的价值很大在于身份的价值,比如微信支付,来做支付是最方便的,都是给身份挂链走的。微信很大的价值是ID,是基于社交的,是私密的,不是公开领域的。没办法互动和链接的,是私密ID。

做视频号要创建一个新的身份,很少有一个产品有两套生存体系。这是微信里非常缺失的一部分,之前是公众号的ID,但不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的ID。因此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号”。因为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

视频号的直播进行得很快,这是因为之前没法突破自己的身份,有了这个ID之后,直播才能做公开领域的东西。每个人有新的视频号,才能做直播,不会遇到ID冲突的问题。

ID是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是针对个人,是针对机构的。PC时代最大的ID是机构ID,是官网,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域名,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网站没有意义了。

微信的平台发展,可以看到微信始终想绑着微信,建立微信体系的平台。公众平台是官网,小程序是官网,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官网也是需要进化的。

所以视频号是会承担一个机构服务型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可以挂很多内容,挂小程序,公众号,会员服务等内容。

视频号是最适合的一个载体。最早张小龙希望看到机场有个公众号的二维码,这说明是个机构ID,小程序有一个二维码,现在希望每个广告下面是视频号的二维码。

四、视频号已经穿越产品生死线

第一个版本其实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ID体系。和公众号的很类似,但是比公众号的门槛低很多,普通微信用户可以立即开通它。

内容表现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在里面。

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大量的创作者来贡献内容,因此推荐的内容也一般般。

当时把搜索算法团队抽出来,抽条出来,做了一个小团队,头几个月的滚动团队很差,内容不好,没有浏览量,浏览量不好,就没有特别好的内容。

2020年5月份改版,让微信团队看到了希望,发现了有一点,走不通是因为基于机器推荐有点走不下去。张小龙表示对比了一下,看到更愿意看机器推荐的,还是朋友赞出来的内容,朋友攒出来的会更好看的。

5月频繁变更版本,一直到发布基于朋友点赞的版本,数据非常好,用户留存很好,6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数字其实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来说,一定量级的用户意味着解决了生死问题,即流量的循环起来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微信style的产品方法,即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有这个用户基数说明生存下来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完善了,比如直播能力等。没有过生死线的话,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搭。

五、内容分为学习型和娱乐型

目前视频号里基于机器推荐的浏览量很少,机器推荐是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6月份的时候,新版本还在开发的时候,张小龙有个断言,也是个猜测,未来视频号有三个栏目:关注、点赞和推荐,这里面有1:2:10的比例,意味着平均一个人看十个关注的视频和二十个朋友点赞的视频以及100个机器推荐的视频。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考,当时张小龙把所有的内容分成两种内容,内容分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消费类的信息,是娱乐。朋友赞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的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关注里面两种信息都有。

因为关注的东西你已经知道大概会是什么了,反而不会太有吸引力,因此是1。朋友赞虽然看起来累,但是不能错过,所以是2。而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消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10。

现在的数据是朋友赞的总量是机器推荐的两倍还多。在活跃用户里其实这个比例是1:2:9,这并不代表预算特别准确,而是张小龙做东西的习惯:应该先推理一个结果,这个可以验证。

现在推荐的总量是朋友点赞的二分之一,未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因为现在的内容丰富度不够,机器触达不够。

六、不关注用户时长

很多人对新的产品形态感兴趣,这个其实是在别的产品里未必有尝试机会,未来可能机器这里会消费越来越大。很多人想起用完即走,很多人关注用户时长,张小龙表示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目标和KPI,更关注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什么任务,在这里用户用很多的时间,说明有很多内容值得看。

时长只是一个结果。微信FMS货代物流软件里面的社交推荐能够让产品立足下来,下一步被机器推荐,会让内容被更多人接触到。

七、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就是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

以往一个视频文件才是一个视频,视频号需要一个视频文件,其实视频文件这种东西以后可能会消失,现在所说的视频是指文件,但是原始数据只是一个文件,没办法关联创作者,没有办法展现被谁看过了,群里转的视频,都没办法展示。

视频应该是结构化数据,比如标记,创作者,应该存储在云端。目前本地视频上传,占文件,流量也占文件,这个方式是不对的,应该被淘汰掉。

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化的视频是应该被淘汰掉的,云端的视频才是真正的视频。

结构化视频的载体,就是视频号。微信里的视频未来应该越来越多的以视频号的方式来分析。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因为文章的存在价值,是可以分享出去,有人可以看到。没有公众号载体,只能传一些文件出去,是很费劲。

公众号对文章的价值,就是视频号对视频的价值。

视频号是视频的载体。很多人对载体理解不是特别深,张小龙不是在做这个内容,他表示也不会生产内容,也不会买内容,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我们只做这些事情。如果大家不是特别理解的话,可以回忆一下公众号。

八、微信会像一个视频图书馆

很多人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是两种东西,因此应该设计成两种不同的内容对象。

中间有个版本确实是视频号有专门进销存软件的长视频这一栏的,甚至长视频和短视频的评论点赞还是分开的。

但如果仔细思考,在微信号体系里,是不应该做这种区分的。长短视频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说,简化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把一分钟以内的视频视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这称为封面。这样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短视频的体验。

希望微信能够像一个视频图书馆,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未来有一天可以通过搜索和推荐,被挖掘出来。

这是长视频的积累。

九、视频号不止是大V和网红表演的地方

普通的ERP软件视频号可能不是那么活跃,张小龙希望有每个人都能公开表达视频号的初衷,但是让每个普通人发表内容是很不容易的。目前微信上线了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到自己的微信名片的功能。到现在已经有非常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有些人会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并不是保守,很多的事不该做,这是不对的。微信可以把朋友圈的内容挂到视频号里面。目前其实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有两亿人,为什么不把照片精选做这个功能,如果做了只把历史更好的照片放这里。这不是一个活的数据,如果关联到视频号的内容,可以不停更新内容。而不是把精选的内容放到里面,就永远不变了。

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v的表演。

十、直播的终极形态是做别人的眼睛

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内容形态一直在变化,最开始需要做内容要写html ,后来有了微博博客,现在是图片和视频,内容越来越碎片化了。

还有什么内容形态能够比短视频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在思考之后,张小龙认为直播是有这个机会的,在内容形态演变里,直播进入了一个更容易被大众认知的过程。

大家对直播的认知是秀场和带货,而张小龙是在一个内容形态的表达中来思考的,可能大家会觉得直播是很困难的,这可能是大家没有做过直播的。

没有尝试过的你体会不到这种感觉,张小龙今年尝试了几次和同事的直播,也有好几千人观看,他觉得直播很轻松。如果把短视频派给同事看,则压力特别大,需要准备好多东西。而做了几次直播后,发现没有什么准备,大家就会提问,按照提问来回答问题就行。

短视频有创作门槛,因为要创作是精美的内容。一个直播应该是很轻松的,和在微博上写一句话是没有区别的。

未来直播有可能是很多人都在用的方式。张小龙经常会设想我们的微信名片太死板了,未来名片可能是点开这个人的名片,这个人是活的,这个人是戴了个眼镜,就能够看到他直播的内容。

每个人都能是别人的眼睛。每个人都能通过别人的眼睛看直播。

所以做了直播,前不久关于流星雨的直播,有点超出意料,一百万人观看,但是平台没有做任何推荐,这个完全是自发的转发和观看。

下个版本也会发布直播的,叫做直播和附近。直播里面也会有电商的能力,挂到第三方。

春节在群里抢红包是线上的方式,传统的拜年要走家串户,要面对面拜年。未来希望在春节这里有直播的方式来拜年。

十一、视频号不会花钱买内容

有人问平台会给到创作者什么样的流量和扶持。其实平台并不会给什么流量和扶持。平台不是不支持这个事,而是我们更希望做一个内容的载体,视频号成为个人和机构的载体。

你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才能来帮你,之前在网站要有人搜索,才能有人来。

其实有系统推荐和社交传递这些方式,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内容会没有人来看。

刚开始有些明星邀请,有很多人说没有签约费就不来,那不来就不来。张小龙希望他来这里做一个创作者,当他有粉丝,就会有回报,这个不是为了省钱。如果不花钱有创作者进来,创作者在这里有回报才会运转起来。相信普通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购买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动人。

就像现在看到的微信支付,覆盖面很大,但是团队的人并不多,每个行业里有一两个人负责。公众号有个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打动了很多人,放在视频号里也是适用的。

十二、要做自己的输入法

还有一个很多人平常都有的东西,关于输入法的,经常有人问微信是不是暴露聊天记录了,刚才聊完就收到了一个广告。

微信不保存聊天记录。其实最近三天的聊天记录必须在云端保存下来,分析的话可以给公司很大的广告收入。其实微信对隐私很在意,为什么会收到广告,因为并不是微信在处理你的信息。

技术说为什么不自己做输入法,其实微信的机器翻译也很厉害,如果你信得过微信的隐私保护,应该也信得过微信的输入法。

输入法,语音识别投入这么多,也是希望它是信息输入第一个入口,未来这一块发展越来越智能,想不到的新的输入方法会产生出来,

十三、十年来,微信做的是连接和简单

有人说今年微信的速度特别快,一点都不像微信了。孙子兵法里讲,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微信头两年是特别快,后面时快时慢,目前视频号团队也就一两百人,也能比很多大团队跑得多快。

互联网产品还是关于创造力的比拼,不是比团队规模谁大的。

在产品这里,在开发这里,视频号速度才是微信该有的速度。

这是一个正常状态。

从产品角度考虑来考虑做了什么。十年来,归结为两个词连接和简单。

连接是很美的,世界是由万事万物来连接起来的。做产品做连接做最底层的设施,做好连接,基于这个连接产生出非常丰富的结果出来,很多社交产品也做连接,连到人就没有往下,微信范畴更大一些,公众号、小程序都是连接,这几年逐步往这个方面做,微信支付是货币的连接,视频号也会变成很多基础设施,做连接重心不是做内容,而是做底层的连接。

用简单来作为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简单是很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

以前在饭否,看到很多产品越做越复杂,吐槽说,“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不是说加功能会让产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对。

十年来,微信加了很多功能。很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

简单才会好用。特别是一个产品有十亿人在用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想,很多用户其实并不一定很在意产品是否简单。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可能照样会有很多人用的。但是还是会追求简单,因为总有部分人,会认同这种简单背后的美感。

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并且经历了10年之久了,但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

这是对微信十年的总结。

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实录:

张小龙:现场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刚刚站在这里看到很多认识的朋友,虽然戴了口罩,还能认出来一些,这种形式特别好,特别感谢大家今天晚上在这里参加我们的微信之夜,跟我们一起度过这样一个夜晚。

确实没有想到,今年我们公开课会用这样一个形式来进行。我记得好几年前有一次公开课,你们这么多人来到现场是不是很浪费时间,我们真正要传递信息应该可以在线上做了,为什么非要线下跑这么远?

没想到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真的变成了我们不得不进行的一个以线上为主的活动。在我自己看来,我还是觉得,我不去想那么多直播的观众了,很小范围做这样一次产品方面的研讨。这一年变化特别快,有疫情很多人觉得过得特别艰苦,同时也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都是意料不到的。

微信2020年也做了特别多的事情,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想不到,这次公开课是以视频号直播为主来进行。因为疫情原因,我们自己年会都已经变成线上。

我相信有很多人特别关注我们公开课,因为今年刚好是微信十年,时间过得特别快,十年以前当时想法特别简单,我自己也不怎么用QQ,也需要有一个沟通的工具。如果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需要,其实当年的目的就是写一个东西,给我自己发邮件用吧,出发点特别简单,就开始这样做了。

其实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这个样子,当我们过了十年回头来看的时候,我自己觉得特别幸运,一个是我觉得我已经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光靠个人努力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感慨还是挺多。我们看一组数据,到今天每天都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视频内容大家猜猜有多少条?

短视频1亿条,每天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这样一个量级,还有很多,包括像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索,不一一列举数据了,就像微信支付可能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日常用品,我自己也觉得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当时觉得挺虚的,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想象的空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后真的变成了某一种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公开课这个场合我要特别感谢一下,微信作为一个内容创作平台,也感谢平台里的每一位创作者,包括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的这些创作者,如果没有他们的创作,我们的绳梯可能不会这么有活力。

今年公开课我分成几个主题,很多人会对视频号这一年进展比较感兴趣,想说一下我们第一个主题是关于视频号的一些故事。

可能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跟公众平台团队聊到,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写长文章,写长文章的人是少数,大部分人写不了长文章,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多一个东西,当时想做非朋友圈,发一些短文和照片,视频,和朋友圈是对称的。

有一次我和Pony(马化腾)吃饭时候聊到这个点,他非常认同,后来不了了之,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太大的工程,整个帐号体系都不一样,虽然时间推移产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当时想非朋友圈是一个文字、照片为主,大家慢慢发现视频化表达变得越来越普及,变成很多普通人的一种习惯。

我们看几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在微信里面最近五年,每天发视频的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里面视频发表数量上升了10倍,所以当我们在考虑这种短内容的时候,以文字还是视频化内容来做,视频化的表达可能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体。

虽然我们不清楚到底是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如果从个人表达或者消费程度角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的方向去发展,所以2019年我们组建了一个特别小的团队,一二十个人,我们开始开发“视频号”这样一个产品,当时你可以理解,给它的定位是一个视频化的微博。

大家可以看到视频号长得特别像微博,很多人说视频号是我们公司战略重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公司短视频战略重点还是在微视,我们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大项目,并不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找一波人就开始做了。

在座很多人特别理解,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最好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我们给自己目标,我们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务式。

当时发布以后很多媒体都不太看好,我们自己就说,其实我们早就总结出来了,微信做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外面都不看好,就说明这个东西还有戏,如果都很看好可能会很麻烦。所以,它的起源很简单,说回到视频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东西?

给一个简单的定义,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短内容平台,它是一个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我们遇到第一个问题,关于它的ID问题,身份的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微信很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身份或者说它的ID价值,有了这个身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说微信支付,因为我们来做支付那是最方便的,所有支付都是和身份相关联,你们现在拿一个身份证直接去取钱是一样的,ID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是私密的并不是公开领域的。

然而你用微信身份在视频号后面评论一个文章,别的人没法与你联系和互动,他访问不到你,因为那是一个私密的ID,我们做视频号首先要放进一个新的身份,它其实会有挑战,这个其实是微信里面一直非常缺失的一块,因为我们有一个公开身份,以前是公众号的ID,这个ID不代表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有的一个ID,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在内部有一次分享也说到,视频号的意义,视频还是其次,更重要意义是有一个号在这里,通过这个号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可以公开发声的身份,将来他发声的内容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直播的一些东西,账号的意义在这里会更大一些。

这是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直播进行得特别快,不管怎么样做都会发现我们没法突破这个身份,所以我们做了直播也只是一种私密领域的直播,一直到拥有视频号这个ID之后,直播变成一种公开领域的事情。

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在刚开始做这个ID时候,内部还有一个方案,每个人进到视频号必须创一个新的ID,这样才能用来评论内容,单一ID互动,就不会产生后来我们遇到两个ID的冲突问题,后来我们幸好没有选择这条路径,这样社交就走不通了。社交是以微信身份这样的ID进行的,大家看到微信十年积累的产品,包括视频号到现在都是选择,迭代带来的结果。

刚才说到ID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机构。这里面有很多人很有资历,大家知道PC时代最大的一个ID,机构ID是所谓的官方网站,每一个公司机构都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注册一个域名,域名是它最重要的ID。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一个网站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大家看一下微信的平台性发展线索,可以看到微信始终在想着,我们怎么样去帮助这些机构建立官网,我们最早做公众号的时候,公众号就是每一个机构的官网了,做小程序时候我们又说小程序是你的官网,可以把服务放在里面。我们做视频号的时候,我们又说视频号才是你真正的官网,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官网也是需要进化的。

这个角度大家去理解视频号,它会承担一个机构很多的服务性内容,而且它并不局限于这些内容,大家可以想象将来视频号下面可以挂很多东西,这个机构小程序,公众号,甚至你的一些会员服务,优惠券等等。

因为从一个机构ID的角度来说确实视频号反而是最适合的一种载体,我们在内部希望将来在机场或者哪里看到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有一个公众号的二维码,公众号已经变成一个机构ID了,我们做小程序时候希望每个广告牌下面都有广告主小程序的二维码,现在我们反而是希望我们在每一个广告下面,最后连接到的是它的视频号的二维码。

所以,我们在第一个版本里面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ID体系,它跟公众号特别像,但是比公众号门槛低很多,确实普通用户几秒钟时间就能创建一个自己视频号的ID。内容表现上也特别简单,里面混合了关注、朋友匿名点赞内容、系统推荐内容在里面,放出来以后因为是灰度,开始放的量不大,有一帮的用户都还是我们公司的同事,后来逐渐放出来一些量,也非常差,吸引不到特别好的创作者进来,我们在里面做推荐,这一个信息内容推荐质量也就非常一般,所以我们要改进推荐算法,后来组建了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团队的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方式。

外界有一些误解,我们在技术这里不是特别强,其实我们在算法领域沉淀还是很深的,我们有搜一搜这个团队,几百个搜索功能在里面,我们自己有团队做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应该都是国内的第一流水准,就像很多人说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不是用第三方服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疑问,都是我们自己内部团队研发出来的,目前语音识别,在微信里面翻译语音条数每天有5亿条以上。

我们还是当时用了一个举措,进入到视频号的小团队组成一个很闭环的小团队运作,推荐团队工作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我们头几个月滚动效果很差,原因这是一个死循环,你的内容不好那就没有浏览量,没有浏览量就继续没有好的内容,所以推荐也没法推出更好的内容出来。

一直到(5月份)特别大的改版,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发现当时有一点为什么走不通。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在不太全面的内容里面,基于机器推荐走不下去了,比如说我们自己更愿意看哪些内容是朋友赞过的内容,还是机器推荐出来,可以很明显感受得到,朋友赞出来的内容当时还是匿名形式,我们后台可以知道是哪个朋友,和推荐出来对比看,其实朋友点赞的会更好看一点。

当时我们差点放弃了不要继续做算法推荐,确实就像我们平常所看的一些书或者别的一些东西,大部分人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所以你才会去看,不是跑到网上一个书店自己去找书回来看。所以,这也是视频号最早通过社交推荐来做的一个理由。

我们经常每两天变更一个版本,一直到我们发布了两个星期之后,发布了一个基于朋友点赞的版本,发布以后看到数据上扬得非常好,用户留存非常高。所以6月份的时候,其实当时的用户量到了一个量级了,刚刚我们公关不允许我说这个数量,但这个也不重要。

我之所以说这一点,是因为对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而言,一定量级的用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就是它的流量循环已经起来了,否则的话,你就一直要为它的生存去找到方法才行,所以特别有意思,这是典型的微信方式的产品方法。就是通过我们找到事情的撬动点,用产品规则的方法让整个事情流转起来。

最终,当我们有了这个用户基数以后,后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布局一些相关的能力,包括直播。如果我们没有走过这个生死线,可能做越多功能都是白搭。所以,在这里社交推荐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当时的机器推荐占比特别少,视频的浏览量特别少,留存也特别低。但是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作用,机器推荐可能只是说,当你的内容比较丰富的时候它才能比较好发挥出作用。

这里插一个小故事,在6月份我们这个新版还在开发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猜测,我说在未来我们的视频号里面视频消耗流量,它的比例应该是什么样?我就说,我们现在视频号里面有三个关注点,朋友点赞和机器推荐,我说这里面内容消费比例应该是1:2:10的关系,平均一个人看10个关注的视频,20个朋友赞的视频和100个机器推荐的视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比例?

虽然我们那时机器推荐这一块还特别低,只是这样思考:我们把所有的内容分成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另外一种是你不需要花脑力,可以很舒服去消费它,在你思维舒适区里面,简单来说这种内容是娱乐内容,大体上就这种内容。

朋友点赞的内容,其实是朋友强迫你一定要去接收一些新的信息,或者学习东西,未必是你特别感兴趣的,它属于学习类型。机器推荐的东西更多让你浏览很舒服,很放松,不需要电脑,偏向于娱乐内容。还有关注里面应该就是这两种内容都会有,我们就猜测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比例?因为你关注的东西它大概是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没有新意,未必有更新的东西在里面,它对你没有吸引力,所以它的比例是1。朋友赞的东西看的很累,你不得不看,你不想错过热点,所以是,比关注大2倍。机器推荐符合人比较懒这样一个原则,大部分人会去消费比较舒适感的内容,所以它是10,这样一个猜测。

但是我们现在的数据并不是这样一个比例,我们现在是朋友赞的观看总量是机器推荐2倍还多,说明我们推测是错的吗?并不是这样,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总量,我叫我们团队跑了一个数据,关注的用户他们所产生的数据来看。因为有关注在我们里面还是比例挺少,带来的活跃用户,关注用户在这三个部分里面所消费的内容总量是多少,数据一看其实有点吃惊,因为活跃用户在里面产生的人均消耗的VV(Video View的缩写,指视频播放数)刚好是1:2:9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是说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我们做东西的一个习惯,如果这样做,我们应该先推理出来这样一个结果,去验证这个数据,验证时候发现验证这个想法或者这个方向是对的。所以,我们现在看总量推荐是整个朋友点赞的1/2,其实它是一个不太正常的,我估计为例这个比例还会变得越来越大,1:2:10,因为我们现在内容分布不够,我们机器推荐出来触达没有那么大。

说得有点太产品了,我觉得在座很多人都会对这些具体新的产品形态挺感兴趣。微信尝试过各式各样的产品形态,其实在很多别的产品里面未必有这个机会去尝试。可能机器推荐带来的内容消费量会越来越大,很多人会想起我以前说过这个事,这是两回事情,确实我们不会关注用户时长,我们不会以用户时长作为一个导向去考量一个目标,或者作为一个KPI,我们更关注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如果在推荐这里他消耗了很小时间,说明我们这里很多内容值得他去看,但是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为了消耗他更多时长,所以时长最终会是一结果而已。刚刚说到最关键的一个转化点,微信里社交推荐使得我们视频号能够立足下来,并且在下一步推动机器推荐的方法,可以让内容被更多人所接触到。

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也挺有意思。举个例子,我们在中间遇到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视频这回事情,我们每天都在说视频化,到底什么是视频?

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一个视频文件就是一段视频,就像在朋友圈里面你要上传一个本地文件,视频文件,我们确实鼓励你这样上传,这样原创率会高一点。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视频文件这种东西以后可能会消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大家以前用Windows,当你转到MAC系统以后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Windows管理器去哪里了?你用苹果手机也会说文件管理器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文件这回事情了,这些是不应该单独存在的东西,文件都应该归属于某一个APP去解释它才有意义,否则都是一些原始数据没有意义。

对视频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所说视频大部分是指视频文件,发到朋友圈里的等等,但是原始数据它只是一个文件,没有办法关联到其他一些东西,它没有办法标注谁是创作者,没有办法直接看到观众的评论,没法知道哪些人看过了,我们群里转很多视频确实只是在转一些文件而已。

对视频号来说,视频应该是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才能有所有刚才说这些东西,并且它就是应该存在云端,这样可以很容易就分享出去。我们在微信里面每次分享一个视频,还要传一个文件过去,又占流量,这样方式是不对的,它应该被淘汰掉。

这也会让我们反思,我们还在朋友圈鼓励用户上传视频,应该更新掉了,你的视频应该是结构化数据再上传到朋友圈,我们把视频号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就遇到一个问题,它应该分享到朋友圈里面的是视频式样,一点就可以播放,还是应该是一个链接这样的式样?

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是个网站,是个网页,还是它是一个视频文件,或者说是一个视频,我的答案是,我们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视频文件是一些裸数据应该被淘汰掉,视频就是应该过渡到云端化的一种视频格式。

大家现在在朋友圈里面看到很多人转的视频号的视频,和在朋友圈里面看起来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地方的视频化,你可以理解为是结构化视频内容的载体,所以微信将来里面流通的视频内容应该越来越多会是视频号的视频这样一种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一种方式。

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事情在以前公众号体系已经发生过一次了,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因为文章存在的价值是被分享出去有人看到,如果没有公众号这样一个载体,我们只